2023年的考研复试形式可能转变为线下进行,至于是否会继续采用线上方式,还需关注各招生院校的具体安排。
近年来,受病毒影响,为了减少考生的聚集和流动,大部分院校选择了线上复试。虽然线上复试提供了便利,但考生与导师无法面对面交流,存在一定局限性。一些高校更倾向于组织线下面试。
截至2023年2月17日,已确定将进行线下复试的学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其他学校考研复试是线上还是线下,需根据学校具体安排决定。考生可在考研复试前,了解所报考学校采用的复试形式。
自身情况
本科: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60%以上。本科期间无项目、无科研、无奖项。
报考专业: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初试分数:480分以上,专业课120分以上
总成绩:10分/65分,成功留在中关村校区
我是一名本科工科专业的跨考生,一战成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今天,我想借此经验贴,帮助那些像我一样想跨考但对考研感到迷茫的学子们。
除了大一学习的C语言(仅学习了一维数组,成绩60多分)以及用代码编写的两三个课程设计外,我没有学习过任何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足以保研。2021年5月,我决定跨考,时间十分紧张。我的情况大致如此,最终初试成绩为380分以上,其中885专业课成绩120分以上,超过了众多本专业同学。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在考研竞争激烈、专业素养基本为零的情况下,跨考生如何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审视自己,选择目标院校
考研与高考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初试前就已经选择了目标院校和专业。考研界常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我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在2022年考研中,有些专业近年来分数奇高,导致大家不敢报考,分数线反而下降;有些专业近年来分数线较低,但2022年却大幅上涨。
因此,选择与努力都非常重要!选择与自己能力匹配的目标院校,应对分数线稳定的理想状况;努力提高成绩,应对分数线突然上涨的实际状况。
决定跨考计算机这一大方向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我的劣势不言而喻,专业素养匮乏,时间紧张;而我的优势在于本科期间认真对待了每一门用到编程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算法思维。
接下来,我将分析候选院校。一是看资源优势:查找复习资料和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是否方便;二是看专业考什么:北理软工只考C语言和数据结构两门专业课,而且数二不用学概率论;三是看历年分数线:北理软件工程复试分数线最高为357分,我认为自己可以尝试一下。
复习用书:
C语言:谭浩强C+数据结构+谭浩强C++程序设计
+浙大翁恺C语言课程
+在Dev上敲书
数据结构:王道考研
数学
数学是开始复习最早的科目,但复习效果我认为是四科中最差的。1月份,我就购买了李永乐老师的复习全书(综合提高篇),大三下学期利用闲暇时间复习数学。我认为数学复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有:
一轮复习时打算尝试用markdown做笔记辅助复习(高数和线代加起来写了2000多行,后来发现毫无作用,不如直接写在书上);
一轮复习时要求过高,希望能看完直接开始刷题,因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在例题上,但由于练习量不够,实际效果并不好;
暑假复习效率较低。
前期效率低下的结果就是复习时间拖长。7月底才把复习全书的高数部分看完,花了20天匆匆忙忙把线代过了一遍(然后做题还是各种不会),然后刚好赶上小学期开始,一直拖到9月8日才把660的高数第一部分做完(此时发现事情不对劲,准备转数二)。后面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数学,在看其他三门。9月底到十月中旬的时间把张宇的高数18讲和李永乐的线代讲义看完了,
但是感觉还是不会做题,18讲的例题都做得磕磕绊绊的,后面做严选题做的倒是还行。
10月底开始做题了。一开始做的是线代的严选题,高数刷了几道1000题发现刷不动,就放弃了。
11月初刷完严选题开始做往年真题和李林六,
真题用的是李艳芳的套卷。
刚开始是大片大片的不会,很多题都是见过没思路(这就是只看例题不写题的问题了),李林六均分80多,11-16真题均分105(后面几年真题只刷了选填,有的甚至没写过)。因为没有记录一刷时间,所以具体的时间规划也记不清楚了,反正没来得及二刷李林六,甚至最后一套都是12月李林四快到了才写的。
11月主要就写了真题和李林六,11月初买了一本的李林108,结果也没写多少。
12月主要写了李林六的最后一套,李林四,李艳芳三套卷的第一套,以及几套真题和模拟题的选填(练习用)。李林四是12月4号到的,四套全部计时用答题卡写(答题卡后面会说),平均95分,不高,但是够用。李艳芳是出了名的难,我买来只做了第一套,感觉难度太大不适合我,就没看后面的。在做李林四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计算错误挺多的,于是网上找了其他模拟题的电子版,练了一下选填。
考前一周数学的练习量不是很大(主要都是在背肖四),大概是做了李四最后一套,一两套选填,复习了一下各种重要公式(自己总结的,平时做题容易记错或者没记住的那些),周四早上跟着复习全书把知识点全部过了一遍,然后去看李林模拟卷的错题,周六晚上没有练选填或者练计算,主要是在看李四的错题。
总结一下数学的经验的话,就是复习不用太着急,多做题,在做题中总结经验、积累手感,题集(660、330、1000、880、108、严选题之类的)、真题、模拟题都要做。以及,一定要做错题,从11月开始就要安排时间复习错题,搞清楚做题思路,这样才不至于无从下手。另外,也可以多看看网上总结的一些技巧,我的一位朋友就表示他看的一份证明题思路大全,对于他今年做出那道证明题帮助巨大。
真题是有两类,一类分专题总结,一类按年份总结,我自己的看法是分专题总结的适合定点加强,而按年份总结的适合基础较差的用来适应做题的感觉。偶数年那几份也可以考虑单独拿出来做,但是毕竟题型分布变了,可能会有所影响。
考试的时候说实话不是很顺,选择题第五题卡了(反常积分的,平时没怎么练),后面大题第一题又卡了一下,导致后面做题节奏有点受影响,22题证明题没写出来,23题线代的第二问本来应该有思路的也没写出来,感觉还是应该卡紧时间,不要在一道题上纠结过久。
另外,数学一张草稿纸是绝对不够的,申请第二张草稿纸的时候需要将第一张交上去。我们考场是允许将式子抄到第二张草稿纸上再交第一张的,有些要求严格的考场可能不给,建议提前把关键步骤写在试卷上。
英语
阅读:唐迟,b站看看阅读课就行,阅读的逻辑那本书基本上就是唐迟的视频课内容。
翻译:唐静,唐静的翻译是可以的,只不过翻译这东西,不是很好搞
在2015年前后,完形填空的难度有所调整。若时间充裕,题目简单,完型填空可以自行完成;若题目难度较大,即使蒙题也有可能猜中。完型填空的答案一般遵循5A5B5C5D的分布规律。
至于新题型,刘晓燕和唐迟等人的方法大体相同,我都阅读过他们的资料。
对于作文部分,我主要参考了潘赟的作文和王江涛的20篇作文。
我的英语基础一般,四六级考试大一通过后(分数分别为567和509),就很少再看英语书籍。尽管英语分数只有100分,但相对其他科目,差距不大,因此我在英语上的投入并不太多。复习初期,主要任务是背单词,但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背诵单词,最后干脆放弃了背单词。词汇量的不足对我做题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建议在背单词上投入更多时间,至少在阅读中能认出单词。
英语的练习主要来自于真题。我选择的是张剑的黄皮书,还有一本《考研真相》在知乎上受到不少推荐,身边也有同学使用,有人说那本书的答案讲解更基础,建议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从具体年份来看,我是在暑假开始做真题,从2001年做到2017年,2018-2020年没有做,2021年做了。感觉早期的题目难度更大,考察点也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从2010年或2011年开始做英一或英二的真题。做题时,建议先做客观题(个人认为翻译和作文需要专门练习),将翻译和作文留到练习后再进行测试。时间安排上,可以直接一次性做一套题,也可以一天做两篇阅读,具体顺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英语不像数学,题型多样,技巧繁多,英语主要还是要求词汇量、做题量和一些做题技巧。
考试过程中,除了完形填空题目比较难(感觉是近几年最难的一篇),后面的阅读题目做得比较顺利,甚至还有时间给小作文打草稿,但大作文只是简单地写了大纲,字数可能也偏少。
政治方面,大家应该都是在后期开始准备的。我自己是在9月开始看徐涛的马原视频,直接看了强化班。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看了马原和思修的视频,思修感觉看视频作用不大,真正值得看的是马原。毛中特和史纲则是直接看肖老的讲义。做题方面,我只刷了马原的单选和多选题,买了刷题小程序,但也没刷多少。政治方面,前期没有必要过度刷题(相对来说),如果时间有限,可以放弃1000题。
11月肖八发布后,我开始刷肖八选择题,顺便看了看马原的大题。第一轮使用了空卡的刷题表,第二轮是在12月中旬,写在书上,感觉二刷的提升还是挺大的。
12月先做了肖四和腿四的选择题,然后背了肖四的大题。背完(指看了一遍后什么都没记住)去做腿四的大题,发现毫无头绪,然后开始慢慢学习如何从题目中找到切入点,顺便二刷选择题,直到考试前一天都在背书。背书方面,我对比了一下肖四和腿四的答案,个人感觉肖四更适合背诵。
当然,最后还是要回归题目,要学会从题目联系到对应的知识点。肖四背不下来很正常,内容多,时间短,能背多少背多少,前两套相对重要。
考试时,我先看了一眼大题,大概确定主题后再开始做选择题。如果有担心自己记得不牢的,也可以考虑先写大题。大题建议无论会不会都尽量写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可以前半句写原理,后半句结合材料说明。答题思路基本是原理+方法论+总结(如果有),可以适当抄写材料。
专业课方面,全国统考的(例如408)不用拆信封,自命题的需要自己拆信封,交卷前也要自己封信封。关于具体拆封和封装的步骤,建议在B站上查找。
北理的专业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813数据结构+计组,816数据结构+计网,885数据结构+c语言,889数据结构),885难度很小,最后得分也很难拉开显著差距。如果本科是北理计院的同学,建议不用花太多时间。
数据结构我看了王道的网课(当初买了408四门,最后只有一门用得上),C语言则是靠平时刷力扣积累。专业课往年真题在GitHub、王道论坛以及淘宝都能找到,早年的题目比较全面,但参考价值不大(有些还是16位编译器的),最近几年的基本是“学长回忆版”,大部分题目语焉不详,个人感觉如果要买,可以几个人凑一份。数据结构按408准备基本足够。最后,我利用红果研的模拟卷查缺补漏,发现自己数据结构的算法题比较薄弱,于是将王道教材的算法题(链表、栈队、树、图)都写了一遍。
885的考试内容是75分的数据结构和75分的C语言,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和编程题。题目难度不大,但一些常见考点需要复习(比如C语言的数组、指针和引用,结构体、联合体,数据结构的树等知识点,以及链表反转、控制输出等常见编程题)。885题目简单,答题纸给的也足够,写的时候尽量书写工整,否则容易被扣分。
考前的准备和考试流程如下:
考前其他准备:
1. 报名后就可以开始订酒店了,早订早便宜,晚订可能睡大街;在本校考试但担心舍友会打扰到自己的,也可以出去住。
2. 报名后要注意报考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公众号的消息,10月报名阶段会公布报名信息填写出错的名单,11月会提示信息核对,12月会公布具体的防疫政策、到达考场的路线等。
3.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去考场看看,了解考场位置和考场条件。
4. 专业课为自命题的同学建议准备小刀(没有的话现场问老师也行),割的时候别太用力。我们考场的信封有需要用胶棒的封条,但后面另外发了一个贴纸,直接贴上就行。签名是写在贴纸边缘,信封和贴纸上都要写,信封两面都要写。
写在最后: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考研的支持,没有给我太大压力,也给我留了没考上的后路。无论我做出怎样的决定,他们都愿意支持我。
其次,我要感谢考研期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暑假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吃饭的朋友,和我考同一个专业的舍友,一起从初试复习到拟录取的好兄弟,还有在考研前一周线下或线上慰问的导员和朋友们,以及耐心解答了我很多问题的一位学长。从开始认真复习到拟录取,考研的复习历程长达9个月,一度学到崩溃,想要放弃,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坚持了下来。
最后,推荐一下考研必读书籍:
1. 中公考研
中公考研针对不同专业的考研学子,成立热门专业课项目部,匹配研发,定向定专业辅导。为不同专业的考生制定专属课程产品。弥补考生课堂知识的短板,逐步培养考生竞争优势,专业定向辅导。
2. 海文考研
北京万学教育集团旗下“海文考研”是中国研究生考前培训事业的创始和领袖机构,在考研培训方面具备较好的口碑。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和职业发展等主力培训项目方面做的都比较好。
3. 启航考研
启航考研成立于1998年,以成为大学生教育服务机构为目标,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大学生考研辅导驰名品牌,在考研政治、考研英语、考研数学等考研学科领域均有一定权威。
4. 新东方考研
新东方考研
新东方考研网,作为一家专业的考研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为广大考研学子提供全方位的线上培训课程、辅导班以及考研相关的各类资讯服务,包括报考指导、备考策略、真题解析和复试调剂等。
5、环球网校
自2003年成立以来,环球网校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建筑工程、财会经贸、职业资格、医药卫生、外语考试、教师公考、考研学历、IT技能等多个领域的在线教育机构。该机构提供丰富的在线录播和直播课程,同时出版的教材教辅系列成为考生备考不可或缺的辅助资料。
优质的无锡考研辅导机构介绍如下:
1、中公考研:中公考研根据学员的备考进度,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开设了包括考研集训营、周末班、乐学班在内的多种班型,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
2、文都考研:文都考研秉承中公教育的先进企业文化,致力于帮助广大考研学子实现研究生梦想。针对不同专业的学员,设有热门专业课项目部,提供精准的定向辅导。
3、跨考考研:跨考考研作为一家考研综合教育服务商,提供精英辅导、全日制教学、网授、图书、杂志、网络等五大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学员的需求。
4、启航考研:启航考研业务涵盖线下辅导、线上教育、图书出版,提供考研公共课及计算机、经济学、金融硕士、教育学等13大定向专业课的辅导。
5、海文考研:凭借连续十三年荣获考研行业重量级大奖的优异成绩,海文考研致力于打造高端考研课程和全项备考策略,传授考研的核心致胜原理。
6、博闻考研:博闻考研汇聚优质师资,提供专属定制课程辅导,老师全程陪伴督学,通过历年考研资料特训和定制规划课程,让考研之路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