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考研科目
法学专业考研需要考察的科目包括英语、政治、专业一(刑法、民法)以及专业二(法理、宪法、法制史)。法学专业硕士联考,即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实施的选拔性考试。
考研专业科目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民法学)和综合课(含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学)两门,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考试不仅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侧重考查考生运用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展资料:
最热门的法学考研专业
1. 诉讼法学
该学科涵盖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和物证技术等研究方向。随着我国法院系统对程序正义价值的重视,诉讼法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许多诉讼法专业的毕业生被法院系统争相聘用。
此外,如果考研生希望日后从事律师行业,具有诉讼法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但相比民事诉讼法方向,刑事诉讼法方向的就业难度较大,录取比例一般在10:1左右,具体比例可能因考研学校而异。
2. 国际法学
该考研专业报考热度非常高,通常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国际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灵活,包括公务员、高校教师、律师、国企或外企法务等。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法学专业
1、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6、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外教育史
8、《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9、《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董奇,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此外,涵毅教育为您查到天津大学73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如下:
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50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10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分析论述题:7小题,每小题20分,共14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课程、教学、德育、学生活动、学校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各阶段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二、教育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系统
(三)教育概念的界定
1、广义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
(四)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五)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涵义
2、人的发展特点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l、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2)内发论与外铄论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对教育的制约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
2、教育万能论
3、人力资本论
4、筛选假设理论
5、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及教育面临的挑战
1、当代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2、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定义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理论
(1)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等)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1)培养目标的定义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3)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2、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制的主要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学制确立的依据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学制;1958年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各级学校系统
(2)各类学校系统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为提高全民素质,我国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至12年。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七、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定义: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的系统化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
2、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的关系:课程是课程方案的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具体化,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载体。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
(二)课程理论
1、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包括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等。
2、争论的主要问题:关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争论。
(三)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分科课程强调学科独立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四)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评价课程效果。
2、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3、课程的内容及结构:课程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结构应合理。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
(六)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含义:对课程设计、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2、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
(七)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等。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如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目标理论等。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私塾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类型,如家塾、村塾、城市私塾等。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蒙学教材是针对儿童启蒙教育而编写的教材,种类丰富,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教材具有内容浅显易懂、韵律性强、易于记忆等特点。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白天理,摒弃人欲,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主张,教育应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分别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
“朱子读书法”:朱熹提出了“朱子读书法”,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致良知”,即恢复和发扬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王守仁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论教学:王守仁强调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论儿童教育: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要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使之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
四、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理学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曾受到一定的批判,主要针对其过分强调道德修养而忽视知识教育。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主张,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质疑权威。
3、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他提倡“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五、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了大量教会学校。
2、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4、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922年“新学制”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
六、中国现代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2、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
3、群众教育。
4、普通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七、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的学校: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三)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2、阿拉伯的教育: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八、外国近代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天主教教育:耶稣会的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论教育。
2、法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等。
由于字数限制,大纲显示不全。希望可以帮助到你!